對於年輕人來說,第一次購車不論是買新車還是中古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
代步車便宜一點的十幾萬,進口車貴一點的幾百萬,
還是買中古車好呢?
這個議題是很多朋友在購車時,所面臨的抉擇,買新車雖比較安心,但車輛屬於負資產,一落地就開始折損,小陳以前服務於新車單位,總是認為買車最重要的是符合個人需求,有的朋友對於車輛外型很重視,而有些則重視車子安全性,或是使用空間等等,還有大多是客戶最在意的價格問題。
愛情裡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購車也是,感性層面與理性層次兩者的平衡,買車需符合用車需求及用車安全愉快,畢竟車也是陪伴我們日常夥伴;如何選購一輛合適的車,希望可以藉由此議題探討,讓各位朋友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古車的基本鑑定方法。
新車優點:
1. 買的是購車體驗
買新車的體驗往往是一生中難忘的回憶,與其說買輛新車,更可說是買一個全新的感受;車是一手車,就像小時候買到新玩具時那種期待新鮮的感覺。購車體驗就更不需多說了,靠自己打拼,購買屬於自己全新的東西,可說是給自己的一個努力的獎勵,那種成就感與購車體驗就是令人難忘。
2. 最新科技安全滿分
科技日新月異每年都在進步,汽車科技也是,不論是安全性配備或是娛樂性配備,或者先今消費者在意的主動安全配備,或是自動駕駛技術等等,這些新車才搭載的最新配備,是舊車系無法相提並論的。
3. 最讓人放心的選擇
中古車市場因為資訊不平等,價位或者配備標示不清的情況多,中古車一車一況較難選擇,而新車就單純許多,原廠訂出的售格,選購的配備也都有明確標價。
4. 原廠保固和保養體系健全
新車購入有原廠保固期,保固能給予對車不瞭解的客戶多一層保障。每次回廠保養的紀錄也都有保存,健全的保修系統,消費者進行保養時對於車況依照原廠保養週期更換消耗零件油品,讓車主節省養車心力。
新車缺點:
1. 價格較中古車高
對於預算有限的朋友這點是比較在意的,購車除了車價外保險稅金等費用也是筆額外的開銷;而在同樣的價位下買中古車可以買到比新車更好的品牌,或者買新車預算只夠買轎車,而無法購買中大型或是休旅車款。
2. 折舊率高
新車一旦掛牌落地,就已經折舊0.5成;大約以每年1.5成的折損速度折舊;車輛到達五年折舊幅度才會放慢到每年約0.8-1.0成左右;車齡越新,折舊越多。
如果您想理性購車,或是日後有換車打算,中古車是個好選擇。
3. 保險費高
購買新車往往擔心失竊,碰撞修理費用昂貴,所以保險費自然高,車體險,竊盜險,第三責任險等等增加購車負擔。
4. .
心理壓力大
辛苦存錢購買的新車,而開上路使用處處風險,小則停車磨損,大則交通事故;而新車如發生事故維修後變為事故車,車輛殘值下降也是擔心的議題;新車受第一次的傷往往是許多車主心中難以磨滅的痛苦經驗。
如何以有限的預算,得到最佳的購車消費結果。
中古車價格最主要的依據是年份,再來才是里程數的多寡、車輛內裝及車身鈑件完整性、車色、證件及保養記錄齊全程度等因素,在以年份為折舊的基礎上做增減。
談到中古車,4-5年間的國產車是最佳入時機,進口車則為2.5 - 3年間,因車價折掉最多,車輛還不會太舊。
買車後後需要面對的維修問題跟買入當下車況有直接關聯;一台中古車的條件好壞,除了年份較容易辨認以外,像是車況部份和里程數是否造假、內裝及車身鈑件完整性、判斷機件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泡水等,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較難了解,購買中古車需要面對的挑戰絕對比買新車多,小陳希望透過分析與介紹讓客戶能安心買到符合自己的車款。
1.
中古車折舊淺談
中古車前三年至五年價格折價幅度最大(約新車價5-6折),車輛磨和調適徹底,車況此時最好、是最佳購買時機。
2.
買哪個年份品牌的車最划算
日系品牌國產車間條件相差不多、其中以TOYOTA/HONDA相較其他品牌價格最穩定;而進口車品牌間落差則明顯拉大,BMW/Benz/Lexus品牌的保值性及維修便利性明顯優於其他品牌,而英、法、意、美等國品牌相對表現最差,常陷入買進價格低、維修價格昂貴,再轉手價更低之情況。
3.
中古車鑑價秘密
可參考銀行鑑價參考書,中古車同業公會及汽車融資公司每月固定出版,有國內所有市售車當月參考價格。銀行承做汽車貸款業務以此價格為依據,極據權威性,業界俗稱其為天書。此參考書約等同車行收購價格,也幾乎就是市場交易底價,對消費者而言,可透過天書對照出商品款式及年份大致可以了解車行收購價格或市場最低價。
另外也可以到各大拍賣網站汽車類別輸入車廠牌款式年份搜尋後,約平均售價的9折就是合理成交價。而市面上開價偏低於平均行情的車多半有問題,切勿貪便宜。
6.
第三方認證讓您放心
找信得過的車廠技師陪同車或自費尋求第三認證機構檢驗才是最佳補強方法。目前中古車市場已經在幾間大車廠介入經營所謂認證聯盟如SAVE SUM等等,在品質透明度和事後求助部份有大幅進步;消費者依照認證聯盟體系的購買程序進行,不太容易出現被矇騙車況的情形,如遇到消費糾紛,除了商家賣方,背後都還有大企業有法律責任做支援處理。最後還有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可尋求消保官介入協調,客戶可以放心購買。